1、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主人公 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为了生计, 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 不起” 一、教学效果 辩证思考,理解主旨。 “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是本课的 教学难点。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 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 河,
2、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 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 ,而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 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 后, 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 在读到母亲没有带 “我” 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 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4.学生现实有需要。现实生活中,孩子很难换位思考,体谅
3、父母的辛劳。在学习这篇课 文后,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道理迁移到生活中,得到成长。 二、成功之处 表现人物心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教学。 一是借助行动描写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 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二是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显 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交待一天的结束,主要是表现自己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 三是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 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 四是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著一个蚁穴我蹲在草丛里 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 三、不足之处 最后一个环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 ,会对妈妈说些什么?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裕, 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 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表达,表达的过程正是学生对文本主题理解,对文中人物的思想产 生共鸣的时刻,让学生尽情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