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有赤壁赋水调歌头等。探 究 读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位、角度观察了庐山?朗读题西林璧时,前两句朗读题西林璧时,前两句语调语调高昂高昂,读出庐山景色的,读出庐山景色的千姿百千姿百态态,后两句语调,后两句语调略低略低,揭示出道理揭示出道理。朗 读 指 导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宋宋 苏轼苏轼横看横看 /成岭成岭 /侧成峰,侧成峰,远近远近 /高低高低 /各不同。各
2、不同。不识不识 /庐山庐山 /真面目,真面目,只缘只缘 /身在身在 /此山中。此山中。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横侧侧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题题西林壁西林壁横看横看成岭成岭侧侧成峰,远近高低成峰,远近高低各各不同。不同。题:题:书写,题写。书写,题写。横看:横看:从正面看。从正面看。侧:侧:侧面。侧面。各:各:都,分别。都,分别。诗意:横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
3、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不识不识庐山庐山真面目真面目,只,只缘缘身在身在此山此山中。中。不识:不识:不能认识,辨别。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形状。缘:缘:因为。因为。此山: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这座山,指庐山。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什么景象?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什么景象?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正面正面侧面侧面雄奇的山岭雄奇
4、的山岭陡峭的高峰陡峭的高峰庐山呈现各种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景象。不同的景象。远处远处近处近处高处高处低处低处千姿百态千姿百态诗人诗人为什么为什么 ,原因: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身在此山中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物也常如此。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
5、物的认识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摆脱主观成见。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呢?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大意。呢?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大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不相同的样子。山呈现各不相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6、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前面老师已经对这首古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以下问题。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题西林壁这首诗揭示出了一个深刻题西林壁这首诗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观察分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观察分析事物。析事物。题西林壁描述了诗人在山中从不同角度题西林壁描述了诗人在山中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的万千气象,并借自己的真切感受揭示看到庐山的万千气象,并借自己的真切感受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有全面的、全面的、符合实际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来观来观察分析事物。察分析事物。客观的立场上客观的立场上题题西西林林壁壁写景写景 侧看侧看成峰成峰明理明理不识不识真面目真面目赞赞美美庐庐山山奇奇景景横看横看成岭成岭远近高低远近高低不同不同只缘只缘此山中此山中变幻莫测变幻莫测寄意深远寄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