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或王荆公。成就政治上:王安石变法军事上:熙河开边文学上:诗、词、文皆有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
2、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诗词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
3、,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名人佚事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
4、史学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人佚事:破瓮救友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5、,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文体: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学习活动一:阅读文本,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本文的字词句,准确理解文章大意。1)自主学习:自主
6、落实字词句,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过程中如遇障碍、疑惑,做好标记。要求学生使用同步解析与测评,完成上面的“语言知识梳理”【尽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2)集中提问:本文较短,学生疑难处应不多,可花少许时间提问和解答。【学生能够相互解答的尽量让学生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老师才解答】虚词“于”1、介词 1)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对于 例: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在、从、自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为比、同、与 例:苛政猛于虎;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不
7、拘于时 5)表原因,译为由于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2、固定结构于是 作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介宾短语,放在句中或句末,相当于“于+此。视语境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上”、“在方面”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学习活动二:不仅仅是一封信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
8、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荀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本文是王安石回复司马光的一封信,更是一篇政论文,认真阅读本文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详细阐释了自己的观点,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司马光的观点。请勾画出来,并与与王介甫书相互印证。(阅读与王介甫书第三、四段,指出司马光的观点)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
9、。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须请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
10、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书曰:“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伊尹为阿衡,有一夫不获其所,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孔子曰:“君子求诸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极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须臾离,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
11、,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间矣,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善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夫从谏纳善,不独人君为美也,于人臣亦然。昔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或谓子产毁乡校,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薳子冯为楚令,有宠于薳子者八人,皆无禄而
12、多马。申叔豫以子南、观起之事警之,薳子惧,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赵简子有臣日周舍,好直谏,日有记,月有成,岁有效。周舍死,简子临朝而叹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吾是以忧也。”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酂文终侯相汉,有书过之史。诸葛孔明相蜀,发教与群下曰:“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孔明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交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忽一旦尽欲以 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
13、失为家主之法也。”孔明谢之。及颙卒,孔明垂泣三日。吕定公有亲近曰徐原,有才志,定公荐拔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定公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定公,定公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卒,定公哭之尽哀,曰:“德渊,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于何闻过哉。”此数君子者,所以能功成名立,皆由乐闻直谏、不讳过失故也。若其余骄亢自用,不受忠谏而亡者不可胜数。介甫多识前世之载,固不俟光言而知之矣。孔子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言以其所愿乎上交乎下,以其所愿乎下事乎上,不远求也。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
14、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2、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指责进行了逐一驳斥,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司马光观点王安石反驳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生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征利为天下理财拒谏辟邪说,难壬人致怨固前知其如此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针对司马光的观点进行一一驳斥,前四个方面均以“不为”这一判断句作结,掷地有声,
15、光明磊落而有态度坚决。针对致怨,从个人、众人、士大夫、皇上四个方面加以解释,佐之以盘庚迁都的例证。3、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数千字的长信,而王安石仅用不到四百字的短信就把司马光的观点彻底驳倒,在给对方有力回击的同时,也大大鼓舞了改革派的士气。请同学们阅读文章,对王安石的回击文字进行讨论,总结其辩论方法。(1)明确王安石回击的文字(2)探求王安石回击的方法(3)感受王安石回击的效果(1)回击的文字 集中在第二、三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
16、,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名实相符,即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合,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就选取了二个有力的角度。【找到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暗示司马光在信中所言名不副实】第二步:将对方的种种罪名,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要点。这就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树立靶子,驳斥论
17、点】第三步:对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此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从而,势如破竹、直接痛快地切中对方的要害。文章显得理直气壮,短小精悍。【重点回击,切中要害】(2)回击的方法(3)回击效果 王安石此文理盛气足,从所倚仗的理论依据看,虽然它只是为后文论辩奠定基础,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高屋建瓴和以理服人的;从针锋相对地驳斥论点看,无论是“受命于人主”“举先王之政”中所蕴含的依靠力量,还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中所展示的程序规范,抑或是“为天下理财”和“辟邪说,难王人”中所显示的光明磊落,都无不使人敬佩信服:主持熙宁变法是大势所趋、名正言顺、为国为民的作为;从对重点问题的回击看,可知王安石变法并
18、非一意孤行和肆意妄为,而是度义后动、准备充分的理性作为。由此可见,王安石的论辩的确是言短意长,短小精悍,鞭辟人里,气势犀利。4、思考:司马光在收到王安石这封回信后,还会再给王安石回信吗?如果会,那么他可能会写些什么呢?请结合本文内容和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揣测。与王介甫第三书 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
19、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幸恕其狂
20、愚。不宣。光惶恐再拜。这封信是司马光在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后所作的回复,你能概括其观点吗?你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怎样的态度?司马光在信中对侵官、生事、征利和拒谏又进行了辩驳,但是从“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等语句可以看出,司马光在大小之争、假设语气和自我辩护中,已经流露出对王安石之辩的无还手之力。5、认真阅读本文,感受在改革的推进与受阻中,王安石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改革家的人格修养和改革精神。学习活动三:这是一封信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阅读王安石和司马光相互写的信,说说古人
21、写信的一些基本格式与要求。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如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古文书信格式: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语等及补述语 1、提称语 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2、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2)根
22、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例: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3、结语 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等等。4、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之类。其中,“即颂”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学习活动四:写作实践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
23、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课堂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窃:私下。B 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希望。C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D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特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今具道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24、 B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C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A 以兴利除弊 B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 盘庚之迁 D 以膏泽斯民 5、下列各句中“见”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 冀君实或见恕也 B 诚恐见欺 C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6、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人习于荀且非一日,土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