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背景导入文 意 疏 通深 入 探 究归 纳 总 结目录壹贰肆叁3背景导入45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公元前公元前630630年秦晋围郑,在这之前,郑年秦晋围郑,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相待;二是在公元前;二是在公元前632632年的晋、年的晋、楚城楚城濮之战濮之战之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之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
2、前632632年年5 5月,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场战争。6左传左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
3、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称“春秋三传春秋三传”。7史书体例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技术自古至今通史:不间断地技术自古至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的历史,如战国策。述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传体:通过记述任务活动反纪传体:通过记述任务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文意疏通8晋晋侯侯、秦、秦伯伯围郑,围郑,以以其无礼于晋,且其无礼于晋,且贰贰于楚也。于楚也。晋晋军军函陵,秦函陵,秦军军氾南。氾南。9第一段第一段爵位:爵位:是表示社会地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一般根据与皇尊号,一般根据与皇室的血缘亲疏或功劳室的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授给,长期不变,大小授给,长期不变,很多情况下可以世袭。很多情况下可以世袭。周代分为公、侯、伯、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子、男五等。因为因为依附依附驻扎驻扎第一段在本文中有何作用?有没有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可能性?10思考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人物出场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
5、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提供背景。秦、晋围郑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表明战争的主,表明战争的主谋是晋国,秦国只是帮凶。说服秦国就有可能迫使晋国退兵。谋是晋国,秦国只是帮凶。说服秦国就有可能迫使晋国退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别两地驻扎,说明秦、晋两军分别两地驻扎,为烛之武见秦军、退秦师提供了可能。为烛之武见秦军、退秦师提供了可能。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国危矣,若使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见秦君,师师必退。必退。”公公从之从之。辞曰:。辞曰:“臣臣之之壮壮也,也,犹犹不如人;不如人;
6、今老矣,无能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也已。”公曰:公曰:“吾不能早用吾不能早用子子,是是寡人之过也寡人之过也 。然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许之。之。11第二段第二段若,假如若,假如使,派使,派军队军队语气助词,表确定语气助词,表确定听从了他的建议听从了他的建议壮年,男子三十为壮年,男子三十为“壮壮”尚且尚且对男子的尊称对男子的尊称这这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然而然而答应答应由本段可以看出郑伯是一个怎样的人?12思考善于自省。面对老臣的牢骚和批评,郑伯先自善于自省。面对老臣的牢骚和批评,郑伯先自责,再晓之以郑亡之危害,可见他是一个善于责,再晓之以郑亡之危害,可见他是一个善于
7、自省之人。自省之人。烛之武“许之”,仅仅是因为郑伯的劝说吗?13思考 不是。不是。郑伯的自责和晓之以利害只是给了烛之武接受郑伯的自责和晓之以利害只是给了烛之武接受“使命使命”的台阶,烛之武的台阶,烛之武“许之许之”主要还是因为主要还是因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夜夜缒缒而出,见秦伯,曰: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秦、晋围郑,郑既既知亡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敢以烦以烦执事执事。越。越国国以以鄙远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若舍舍郑以为郑以
8、为东道主东道主,行李行李之往来,之往来,共共其乏困,君亦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无所害。14第三段第三段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已经已经指晋国指晋国自言冒昧的谦辞自言冒昧的谦辞办事的官员,代指办事的官员,代指秦穆公,表示恭敬秦穆公,表示恭敬鄙,作边邑鄙,作边邑指郑国指郑国增加增加放弃放弃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外交使者同同“供供”,供给,供给且君尝且君尝为为晋军晋军赐赐矣,许君焦、瑕,朝矣,许君焦、瑕,朝济济而夕而夕设版设版焉,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厌之有?既东之有?既东封封郑,又欲郑,又欲肆肆其西封,若不其西封,若不阙阙
9、秦,将秦,将焉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唯君君图图之。之。”秦伯秦伯说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之,乃还。之,乃还。15第三段第三段给予给予恩惠恩惠作疆界作疆界渡河渡河修筑防御的工事修筑防御的工事满足满足延伸、扩张延伸、扩张从哪里从哪里侵损、削减侵损、削减表示希望、祈请表示希望、祈请考虑考虑同同“悦悦”,高兴,高兴戍守戍守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16思考秦、晋围郑,秦、晋围郑,郑既知亡郑既知亡亡郑无益于秦,亡郑无益于秦,有益于晋有益于晋存郑有益于秦存郑有益于秦晋侯本事失信晋侯本事失信之人之人亡郑后晋必阙亡郑后晋必阙秦秦子犯子犯请击请击之,公
10、曰:之,公曰:“不可。不可。微夫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不及此。因因人之力而人之力而敝敝之,不仁;失其所之,不仁;失其所与与,不,不知知;以;以乱乱易易整整,不,不武武。吾。吾其其还也。还也。”亦去之。亦去之。17第四段第四段请求请求依靠依靠结交、同盟结交、同盟没有没有 那个那个损害损害同同“智智”指使用武力时所应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遵守的道义准则和谐一致和谐一致混乱相攻混乱相攻表示祈使,表示祈使,还是还是秦伯留下部分兵力戍守郑国,这对郑国来说是不是引狼入室?18思考 不是。不是。强大的晋国依然围着郑国,让秦国替郑国把守强大的晋国依然围着郑国,让秦国替郑国把守国门,实则为郑国加了一道
11、坚固的防线。国门,实则为郑国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同时还顺利将矛盾转移到秦、晋之间,两国对同时还顺利将矛盾转移到秦、晋之间,两国对 峙的局面一旦形成,郑国就安全了。峙的局面一旦形成,郑国就安全了。为何晋军“亦去之”?19思考“不仁不仁”、“不知不知”、“不武不武”。表面上晋文公认为继续驻扎是表面上晋文公认为继续驻扎是“不仁不仁”的行为,的行为,实际上若真讲究仁义,就不会发兵围郑;实际上若真讲究仁义,就不会发兵围郑;“不知不知”才是关键,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才是关键,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失去同盟不利于晋国获取利益,是不明智的做法。失去同盟不利于晋国获取利益,是不明智的做法。“不武不武”是胜
12、负难料,晋国退兵,也是为了自是胜负难料,晋国退兵,也是为了自 身利益。身利益。深入探究2020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艺术形象。21探究 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难免心怀牢骚与委屈,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难免心怀牢骚与委屈,但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但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勇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出使秦营,生死未卜。烛之勇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出使秦营,生死未卜。烛之武武“夜缒而出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充分的展示了他的,勇入秦营,充分的展示了他的“勇士勇士”精神。精
13、神。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艺术形象。22探究 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而谈。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对郑国的利益只字不提,却成功说退了秦军,充分展现了对郑国的利益只字不提,却成功说退了秦军,充分展现了他的他的“辩士辩士”风采。风采。“辩士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启示?23探究 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来看伯乐精神。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来看伯乐精神。从烛之
14、武临危受命来看爱国精神。从烛之武临危受命来看爱国精神。从烛之武说服秦君来看外交家风采。从烛之武说服秦君来看外交家风采。24归纳总结25(1 1)若舍郑以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2 2)行李行李之往来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今义:出门带的包裹(3 3)共其)共其乏困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今义:疲劳(4 4)微)微夫人夫人之力不及此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
15、义:妻子今义:妻子(1 1)鄙)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为边邑)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见识短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见识短浅)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自谦之词)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自谦之词)(2 2)许)许 公曰:公曰:“子亦有不利焉。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许之(答应)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杂然相许(赞同)杂然相许(赞同)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3 3)若)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4 4)焉)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哪里)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哪里)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