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卖家):alice 文档编号:1638994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哲学与文化第1页 必修四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第一课第一课 1 1、1 1 追求智慧的学问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的起源一、哲学的起源 1.1.哲学的特点哲学的特点: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 的关系。的关系。 2.2.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含义: :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3.3.哲学的产生哲学的产生: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

2、 人生的追问和思考。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4.4.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 :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 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 成果。成果。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1.世界观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 ,但一但一- -

3、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 2.2.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间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间。 把不自觉的把不自觉的、 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 理论化而形成的哲学理论化而形成的哲学. . 3.3.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 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

4、1.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2.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要反对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要反对“替代论替代论”; ;哲学为哲学为 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要反对要反对“取消论取消论”。 1.21.2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5、、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其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 二是思进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二是思进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 其次,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其次,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

6、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 最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最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 哲学问题的回答。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1.分歧分歧: :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本原的物质是本原的, ,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 而唯心主义认为而唯心主义认为, ,意识是本原的意识是本原的, 物质依赖于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7、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而是意识决定物而是意识决定物 质。质。 2.2.形态形态:(1):(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古代朴唯物主义古代朴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物主义。 (2)(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31.3 科学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阶级性阶级性););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近代

8、以来自然科学和社 哲学与文化第2页 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性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方向性方向性););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使命性使命性););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无以无 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 (进步性进步性)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9、特征 1.1.核心观点核心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2.2.特征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把唯物辩证的观点把唯物辩证的观点 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实践基础上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3.理论品质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10、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在推进马克思主在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独

11、立自主,是贯穿是贯穿 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 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4.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

12、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 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出了原创

13、性贡献。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二课第二课 2.12.1 世界世界的物质性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2.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3.物质的特性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4.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二、人

14、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三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1. 产生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产物物;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2. 物质器官物质器官: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3.3. 对象对象: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 ,就不可能有意识。就不可能有意识。 4.4

15、.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是本原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的真正统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5. 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 :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坚定科学无神论立 场,反对一切有神论。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22.2 运动的规律性运动的规律性 一、规律是客观的一、规律是客观的 1.1.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运动 (1)(1)运动的含义运动的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16、象的变化和过程。 哲学与文化第3页 (2)(2)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运动是物运动是物 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2.2.客观规律客观规律 (1)(1)含义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2)规律的特性规律的特性: :客观性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既不能

17、被创造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不仅可以认识不仅可以认识 事物的外部现象事物的外部现象, 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而没有不可认识之

18、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 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3.3.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只有符合客只有符合客 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观规律的

19、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 目标目标;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规律。 3.3.把发挥主观能

20、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结合起来。结合起来。 4.4.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 无所作为的思想。无所作为的思想。 3.1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1.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普遍的: : (1)(1)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1、、相互制约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 相互作用。相互作用。 (2)(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3)方法论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2.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 : (1)(1)含义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22、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2)原因原因: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 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具有具有“人化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3)方法论方法论: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3.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1)(1)表现形式表现形式: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23、必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 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2)方法论方法论: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 移。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1.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 哲学与文化第4页 (1)(1)区别区别: : 整体是事物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整体是事物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 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统

24、率着部分, 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 ,整体就不复存在。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

25、化也会影响部分。 2.2.系统和要素系统和要素 (1)(1)系统的含义系统的含义: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2)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3)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 (系统优化方法系统优化方法):):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

26、事物。 要立足整体要立足整体, ,把各个部分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实现整体的 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23.2 世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是永恒发展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普遍性: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2.2.发展的

27、实质发展的实质: : (1)(1) 实质实质: :事物的前进相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前进相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 原因原因: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它在旧事它在旧事 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 ,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 拟的优越性。拟的优越性。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8、。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 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拥护。护。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1.形式和状态形式和状态 (1)(1)量变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比如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比如: :统一、相持

29、统一、相持、 平衡和静止等。平衡和静止等。 (2)(2)质变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 著的变化。比如著的变化。比如: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3)(3)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 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0、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不断 前进。前进。 (4)(4)方法论方法论: :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哲学与文化第5页 2.2.发展的

31、趋势发展的趋势 (1)(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 ,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2)(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 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人

32、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3)(3)发展趋势原理及方法论发展趋势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迁回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迁回的; ;要要 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 ,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

33、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3.33.3 唯物辩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 -一的两个方面。一的两个方面。 2.2.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3.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

34、是同一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它们是矛盾所固有 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1)同一性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 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相互包含, ,在文定各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文定各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2)斗争性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35、 相互对立的属性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特点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 同一,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

36、中, ,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1.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事事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 法的前提法的前提; ;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 矛盾。矛盾。 2.2.矛盾

37、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要求我们具体问要求我们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题具体分析。 (1)(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3.矛盾普

38、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1)实质与地位实质与地位: :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 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2)(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

39、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不包含普遍性的不包含普遍性的 事物是没有的事物是没有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学与文化第6页 这就要求我们这就要求我们,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1.主次矛盾主次矛盾: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矛盾存在着许多矛盾, ,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

40、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 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其他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 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2.主次方面主次方面: :每一矛盾中两个方面的每一矛盾中两个方面的力量是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支配地位,起

41、着地位,起着 主导作用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 ;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事 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又 相互排斥相互排斥,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 (1)(1)两点论两点论: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

42、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在认识 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2)重点论重点论: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在认识某一一矛盾时矛盾时, ,要着重要着重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3)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和均衡论。 4.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

43、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并找出解决 矛盾的正确方法。矛盾的正确方法。 (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综合探究一坚持唯物辩证法综合探究一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形而上学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

44、的发展观。 2.2.辩证法辩证法: :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 只看到孤立的事物。只看到孤立的事物。 (2)(2)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 (3)(3)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 (4)(4)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

45、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内因内因) ),又不忽视事物发,又不忽视事物发 展的外部矛盾展的外部矛盾( (外因外因) )。 3.3.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1)它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2)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大变化和场所的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大变化和场所的 变更,看不到

46、事物根本性出质的变化。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出质的变化。 (3)(3)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4)(4)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不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不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第四课第四课 4.14.1 人的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与实践一、认识与实践 1.1.认识认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

47、两个不 同阶段。同阶段。 (1)(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 系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哲学与文化第7页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 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

48、推理三种形式。 (2)(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 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有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有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2.实践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1)(1)作用作用: :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49、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2)形式形式: :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探索世界规律 的科学实验活动等。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3)特点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主观能动性, ,具有社会历史性。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决定认识) ) 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在实践

50、活动中, 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 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促进人类认识的发 展。展。 (3)(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3.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知识梳理.docx)为本站会员(alice)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