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三单元 一、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 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 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 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 授。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72年。历任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 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著 有清式
2、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三、文体:三、文体:自自然科学小论文然科学小论文 特点: 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自然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 因而篇幅也不长。 二是科学性。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 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 是任意地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 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好坏的重 要标准。要在自然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 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得到的新成果,在 深入钻研某
3、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四、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五、学习任务 【任务一】 筛选概括要点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如此安排体现了怎 样的匠心?其中着重说明了哪几项特征? 提示: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 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 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 的,所以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 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
4、的印象。在 材料的安排上,作者总结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 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 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 “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 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任务二】 了解说明方法 2.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第六个特征“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 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一段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提示:比较说明,用“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 的部分”突出中国建筑中屋
5、顶的特征和重要性;引用说明,引用 诗经中的语句说明屋顶的建筑特征。 3.文章的第15段“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创造极不相同 的类型”,在结构上和手法上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这段文字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采用了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 【任务三】 梳理行文思路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整体篇章结构。 提示: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可 分为四个部分:一、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 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二、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 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 明;三、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通过揭 示“是什么”“
6、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四、最 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 “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 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任务四】 把握观点态度 5.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作者是 如何进行说明的? 提示:作者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是以“语言和文 学”为喻的。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 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 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 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而这“同一性
7、质”可以透过其纷繁 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为了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问题,作者运用了打比方、举例 子等方法进行说明。如第19段,作者将建筑艺术比作语言和文学, 使读者能生动、形象、深刻地感知建筑艺术互译的可能性。作者 又列举了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天坛皇 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等来说明中外建筑艺术的 相通性。 6、你的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 城墙奔走呼吁,但依然没能阻挡住北京旧城改造的脚步。轰轰烈 烈的旧城改造,把北京的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 都拆了。2012年初,梁思成的故居也遭到了拆除。全国各地的情 况基本一样,
8、新建筑越来越多,老建筑越来越少。现在全国到处高 楼林立。对此,你有何想法?你认为对于老建筑,是拆好还是保留 好? 提示:观点一:应当拆除老建筑,再建新城区。中国的古代建筑有自身的 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古建筑普遍高度较低, 使城市达不到适当的密度,无法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此外,中国古建筑 大多是木结构的,不易保存。常年的维护需要大量资金,这部分财力完全 可以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观点二:应当保留老建筑。建筑是立体的诗,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坐 标。一个地区的建筑应该各式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含适当比 例的老建筑。老建筑对于城市是不可或缺的,老建筑在,记忆就在,
9、人们对 建筑的感情就在。个中原因,就是缘于这些老房子是历史的缩影和见证, 它们是文明延续的载体和象征,更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宽容、博爱精神品格 的展现。借用阮仪三先生的一句话老建筑是给城市留了条“回家的 路”。(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运用打比方说明事物运用打比方说明事物 中国建筑的特征尽管是一篇科学论文,但是作者没有像有的所谓的 专家一样用高深的理论在“饶舌”,而是大量采用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力 求将大家陌生的事物说清楚,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使文章读起来浅 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打比方就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打比方 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那么如何才能通 过打比方把事物说得生动形象呢? 1.打比方要新鲜、贴切,不落俗套,要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2.运用打比方要注意,被说明事物的特殊性与事物的本质特征要保持一 致。 3.使用打比方要与文章的语境、对象、内容、表现手法等风格协调统一。 六、迁移练笔 请请你选择一种动物作为说明对象你选择一种动物作为说明对象,运用运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说明文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说明文字。200字字 左右左右。 七、课外拓展: 观察民居并记录各建筑构件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