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唐宋诗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177368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唐宋诗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唐宋诗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唐宋诗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唐宋诗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青家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臭。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注】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

2、,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2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感兴(其六)【明】刘基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漫说汉庭思李牧,未闻郎暑遣冯唐。【注】刘基,元末明初诗人,此时罢官闲居乡里,后辅佐朱元璋。漫说:别说,不要说。郎中署长冯唐向汉文帝说起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将被罢官的魏尚比作李牧。文帝大喜,恢复了魏尚的官职。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

3、天狼星,旧时以之喻贪残侵掠,本诗以“射天狼”比喻铲除残暴、平息战争。B“狐鸣”喻指民众反抗力量兴起,“凤”喻指稀世祥瑞,诗人反用此典,感慨世道混乱。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D诗歌前三联展现出一幅战乱不止太平无望的肃杀凄惨图景,表露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失望。4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借典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端午刘克庄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釂。谁信骚魂千载后,

4、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注】刘克庄:南宋词人。一生关心国事,志在收复失地,却仕途坎坷,屡遭挫折。结束:装束、打扮。灵均:屈原名平,字灵均。纫兰佩、怀椒釂:佩秋兰于身、持香酒礼神。角黍:粽子。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十分巧妙,用石榴花、钗符艾虎等物点明节令,照应“端午”。B“儿女”等句写青年们争夸装束、兴高采烈,游人观渡、热闹非凡。C“老大”句写词人并不想与“年少争旗鼓”,凸显其作为旁观者的心态。D“溪雨急,浪花舞”一句,想象出赛龙舟的争渡场面,极富动态美。6有人评价此词“以历史为镜,抒写悲愤之心”,请结合

5、下阕,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

6、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8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西京:长安。龙城:匈奴名称。这里泛指敌方要塞。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全诗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B诗人通过“烽火照西京”这一句直接说明军情紧急,“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C第三句以“牙璋”“反阙”代指“出征的军队”和“京城”,用词典雅、稳重,体现出征将士崇高的使命感。D这首诗虽然借用

7、乐府旧题从军行,却具有律诗严格的规矩形式,诗歌富有节奏感和气势。10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请结合前六句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夜忆萧子真孟郊半夜不成寐,灯尽又无月。独向阶前立,子规啼不歇。况我有金兰,忽尔为胡越。争得明镜中,久长无白发。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点出了时间、人物、事件,表明了写诗的起因,对全诗有统领作用。B“子规”句借子规啼鸣不止之景衬托情感,与“杜鹃啼血猿哀鸣”相似。C颈联写友与己分别处于胡地和越地,相隔万里,字里行间透出无尽伤感。D孟郊的诗作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明白淡素,本诗即体

8、现了这一特点。12题目“忆”字是诗眼,全文是如何围绕它抒情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偃蹇谁怜汝?”这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感情合二为一。B“岁晚太寒生”表面上写冬天寒气四起,实则是暗示词人悲凉的人生境遇。C词人在溪中月影

9、的陪伴下,夜夜诵读离骚,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D这首词把词人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交融,可称词中妙品。14词人笔下的“青山”和“明月”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咏剪白罗花清孔尚任飘风拂雨碎纷纷,玉树珑璁态出群。松洒青山浑是雪,零裁白练不成裙。梨花谢后魂能返,柳絮飞来影莫分。正赏浓春红紫处,谁怜缟素看文君。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渲染刻画剪白罗花晶莹繁盛的外貌特征。选择以静写动之法,借助生动贴切的比喻,赋予了剪白罗花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特点。B诗歌颔联交错运用借喻和暗喻,重点突出剪白罗花的色泽与奇特的花束花瓣

10、。形象地刻画出剪白罗花晶莹如白纱,片片花瓣皆有不规则裂纹的典型特征。C诗歌颈联将梨花、柳絮与剪白罗花融为一体,几为一物,形影不离,难分难辨,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忆。D诗歌尾联化用卓文君丧夫守寡的典故,写出世人多注目于姹紫嫣红之处,无人怜爱如浑身缟素的卓文君一样的剪白罗花的现实。16作者在这首诗中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

11、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18“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小孤山秦观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

12、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借以突出长江千回万折的磅礴气势。B“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衬托其所处环境的凶险。C下片以两岸群山衬托长江中流的小孤山,“却把此峰孤绝”既写小孤山的傲然独立,又暗示作者的处境。D“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用典,写行人驻足喝彩的情形,与上片“屹然今

13、古,舟郎指点争说”呼应。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激浪飞珠溅雪”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都运用了比喻,把浪花比作雪,形象生动。B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景都是从大处着笔,写得大气磅礴,境界宏阔。C秦观创作风格大气雄健,同苏轼、辛弃疾等人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本词就是他的代表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他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观。D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主题健康,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而又深感余味不尽,颇受启迪,成为七夕诗词中经久不衰的佳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思王逢原三首(其三)王安石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

14、向此穷。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中郎旧业无儿付,康子高才有妇同。想见江南原上墓,树枝零落纸钱风。【注】王逢原:王安石的连襟和好友,英年早逝。鹰隼(sn):泛指凶恶的鸟。中郎:汉末蔡邕曾任中郎将,博学多才却无子嗣。王逢原亦无子。康子:战国时齐隐士黔娄,其妻贤惠,共守贫困。王逢原妻亦颇贤惠。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对王逢原怀有极大的期待,不想英才陨落,期待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B诗歌巧用典故,“无儿付”与“有妇同”对比,突出了王逢原逝世之后的悲凉。C诗歌以景作结,诗人想象王逢原墓上之景,意境悲凉,情感上回扣诗题之“思”。D全诗熔景、事、情于一炉,表达了对故

15、友的深切思念,意蕴丰富,真挚感人。22王安石在寄王逢原一诗中说:“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请据此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本诗颔联情感的理解。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小题。物理六首(选二)林希逸其一以鸟养鸟尽性,惟虫能虫知天。万物与我为一,反身乐莫大焉。其六非鱼知鱼谁乐?梦鹿得鹿谁诬?若与予也皆物,执而我之则愚。【注】梦鹿得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郑人采樵,毙鹿之后,十分高兴,为不让人知,他把死鹿藏匿在土坑,盖上蕉叶,后来他找不到所藏之鹿,就怀疑是个梦。诬;假象。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中“以鸟养鸟”的道理与种树郭囊驼传中的道理一样。B根据诗歌句式对仗的特点可以推知

16、“尽性”“知天”语义相近。C其六第一句中的“谁乐”,包含了“鱼的欢乐”和“观者的欢乐”。D其六借用“梦鹿得鹿”的典故所表达的哲理和庄周梦蝶不一样。24这两首诗提出了“物”“我”的概念,强调要知物、知我。请结合诗句谈谈“知物”“知我”的内涵。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问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夜归钱澄之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注】筇,筇竹,宜于制作手杖。冷磷:清冷的磷火,方言,田间的土埂。明末清初诗人,后还俗归乡。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池沼

17、或河滩上的水草。艇子:小船。寻行度:寻找归雁的行列一起从空中飞度。2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诗开头点题,周诗“倚筇行”表达了归客不顾道路艰险,急切归家的心情。B两诗均写到了“灯”,周诗中的“补衣灯”,是温暖、美好、团圆的象征;钱诗中的“远村灯火”是孤独、愁苦、凄凉的象征。C周诗第二句描写了田野里土埂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萧森的环境,反衬出归客急切回家的心境。D钱诗颈联动静互换,十分巧妙。原本是舟行水上,山林迎面而来,是林峦追逐流水而来,将船动峦静变成峦动船静。26两诗均以夜归为题,即事感怀,“事”相近而“怀”各异,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

18、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各章基本上相同,只换了几个字。但又不是单纯重复,而是递进式的复沓。B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C重章叠句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D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28孔子对诗经有着很高的评价

1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孔子所说的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注】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注】山楹:指山间的房屋。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炎热未消的时节,为使林壑清爽,习习凉风飘然而起。B诗人希望风驱散烟雾,使自己能够寻访涧底的人家,看见山间的房屋。C颈联

20、写风虽然来去无痕,但一起一息仿佛都发自内心真情,合人心意。D尾联写日落西山、万籁俱寂之时,风仍然不止息,吹响松涛,予人欢乐。30后人赞此诗“有情”,又称此诗“最有余味”。请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有情”和“余味”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齐天乐姜夔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

21、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注】张功父:词人的好友。庾郎:指庾信,南北朝文学家,著有愁赋。离宫: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宫。词人自注:“官政间,有七大夫制蟋蟀吟。”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内容较为丰富,除了介绍本词的写作缘由,还介绍了蟋蟀的“善斗”的特点及当时养蟋蟀的风气。B词人以庾信“吟愁赋”引出蟋蟀的鸣叫;“凄凄”句中,词人以“私语”写出蟋蟀鸣叫声细碎而凄切。C“露湿”三句,词人以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蟋蟀鸣叫声传播范围之广,很多地方都可以听到。D词人由蟋蟀的鸣叫声写出

22、不同人的愁思,如失眠的思妇等,整首词呈现出一种哀怨凄凉的艺术境界。32南宋词人张炎认为“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此词的过片“西窗又吹暗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遣闷杨万里江树深春色,村鸡薄晚声。雨添青笠重,人减画船轻。遣闷惟须睡,哦诗只强成。独判连日雨,却惜半朝晴。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诗人所处环境,是在暮春傍唤时分树茂萌浓、鸡鸣阵阵的乡村。B颔联巧用对比手法:“添与减”“重与轻”形成两组极大的反差,耐人寻味。C诗人认为睡觉是排遣愁闷的唯一方法,现在的情形之下是不能写出诗句的。D尾联两句呼应颔联,诗人期望

23、着雨过天晴、哪怕只有半日也非常值得珍惜。34诗歌题目为“遣闷”、请简要分析诗人“闷”产生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忆旧游别黄澹翁吴文英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鼓斜。葵麦迷烟处,问离果孤燕,飞过谁家。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注】此词是淳祐九年(1249)词人在苏州送友人黄澹翁前去杭州时回忆起姬妾而作。黄澹翁乃诗人好友。3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的“苦”字是本词的词眼,连用两个“苦”字突出词人送别友人

24、的愁苦之深。B“顿雪”运用夸张手法,写出词人因想念姬妾而黯然神伤,一下子就两鬓斑白的情状。C消渴病令词人倍感凄凉,姬妾因想念词人玉容受损,两人在两地同时看花,互寄思念。D词人送别友人时,以题壁的方式来宣泄情感,“扫秋蛇”可以看出词人内心十分激动。3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7下面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词开篇“

25、老夫聊发少年狂”,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B接下去写出猎的雄壮场面、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狂”劲。C下片由实而虚。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可惜两鬓发白令人无奈呀!D词的末三句,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作者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38古人用词往往一字传神,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千骑卷平冈”中的“卷”换成“过”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塞山泊渔家【唐】皮日休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西塞

26、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塑造了一位垂钓者形象,钓者头戴白纶巾,发如银丝,静坐水边垂钓,悠然惬意。B颔联描写渔家日常生活,妻子采摘桑叶,小儿集市买蓑衣,一家人辛勤劳作,忙碌充实。C颈联写出了莼菜茂盛繁多和鲈鱼鲜肥美味,暗用张翰“莼菜鲈鱼”的典故,为下文张本。D诗中作者融描写、叙事和议论于一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西塞山下的淳朴和乐渔耕图。40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皮诗与张词都描写了西塞山风景,两者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第 15 页 共 35 页答案及解析1B 2“

27、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写出战争胜利后,皇帝下诏赏赐将士,将士们踏着丹梯上朝的景象。用将士获得功名结尾,激励处在恶劣环境中的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报国无门之愁怨”错误,本词作者对边塞的荒寒景象和战争的酷烈场面作了交叉描写,表现了边塞将士戍边的艰辛和劳苦。并以经过浴血奋战面大破顽敌荣立边功的将士,将受到朝廷的封赏和君主的恩赐来鼓舞士气。所以“报国无门之愁怨”于文无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主旨的能力。考生首先要理解“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的含义,即将士获得功名结尾,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然后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具体

28、说明。全词最后写道:“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深秋,将士们穿上冰冷的铠甲,冲锋陷阵,挥戈杀敌。随着顽敌纷纷饮刃面毙,不但骑在马上的将士血染征袍,就连纵横驰骋的战马,也血沾飞蹄。蕃奚,这里泛指北方入侵之敌。经过浴血奋战面大破顽敌荣立边功的将士,将受到朝廷的封赏和君主的恩赐。全词结句“步步蹑丹梯”,可以理解为想像荣立边功后,便会受到朝廷封赏;也可理解为有功之臣正迈步丹墀,受到朝廷封赏时的情景。不管哪种解释,都有一种号召、鼓舞的力量。3C 4“思李牧”指渴望人才,“遣冯唐”指希望明主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重新起用自己这样的人才。诗人以魏尚自况,委婉表达出自己渴望被明主

29、重用的心情。“漫说”与“未闻”透露出诗人虽被罢官闲居乡里,但时时都在关注天下大势,等待明主的良苦用心。【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错误,“雕戈”是刻镂图案的戈,“画戟”是带有彩饰的戟,“文物”在此指美丽之物。这一句诗借感慨兵戈的无用,不能发挥平定天下的作用,间接指斥统治者的无能。对句承此,言天下仍然处于战争的破坏之中。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汉文帝听郎中署长冯唐说起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乃拊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冯唐趁机进言,把被罢官的

30、大将魏尚比做李牧。文帝闻而大喜,派冯唐前往宣诏,恢复了魏尚云中太守的官职。故“思李牧”指渴望人才,“遣冯唐”指希望明主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重新起用自己这样的人才。诗人在这里使用典故,其实重点并不在议论前事,而是以魏尚自况,以“汉廷”指朱元璋,意在指出朝廷无心求贤用贤,时至今日,都没有听到朝廷派遣官吏像当年汉武帝派遣冯唐持节赦免、重用魏尚一样来赦免、重用自己的消息。由此可见,这里流露出诗人渴望明主重用的急迫心情。“漫说”与“未闻”二语,放在全句中意思是“不要说汉朝思念李牧那样的良将,我没有听说朝廷派遣郎中署长冯唐”。这里透露出诗人虽被罢官闲居乡里,但时时都在关注天下大势,研究和选择明主,等

31、待明主的良苦用心。5D 6以历史为镜:用屈原投江的典故,影射现实(或讽刺、揭露、批判统治者)。抒写悲愤之心: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当权者的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悲愤;对奸佞小人的愤懑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想象出赛龙舟的争渡场面”错误。赛龙舟的争渡场面是词人亲眼所见,并非想象。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以历史为镜:“灵均标致高如许”是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使作者对屈原的崇敬跃然纸上 。“忆平生”二句回想以前自己以屈原为楷模,但却生不逢时。“纫兰佩”“怀椒釂”则是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展现出屈原生前的高风亮节。写对

32、屈原的怀念及歌颂,对投粽民俗表示不认同的态度,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用屈原投江的典故,影射现实(或讽刺、揭露、批判统治者);抒写悲愤之心:自己的“束衣纨扇”与儿女们的“新样钗符艾虎”对比鲜明,以儿女们的欢乐反衬出自己的无聊及年华已逝的落寞心绪。而“钗符艾虎”四字再次写实景点节令,切题之“端午”。“老大”与“少年”、“慵”与“争”相对比、“作戏”与“旗鼓”相呼应,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旁观者的姿态。“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这里借自然景色的变化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极富动态之美。在这生龙活虎的“少年”的衬照下,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年华已晚、身遭废弃的抑郁不平之情,隐然可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

33、酬的悲愤。“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这几句忧愤尤深,意谓屈原若在今世,还会忧愤满腔再度投江的。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这既是说屈原,也是说自己。如今当政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只有长歌当哭而已。“聊一笑”,实是苦中作笑,含泪的笑,足见词人对当权者极度的失望乃至绝望之情,对南宋当权者的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悲愤。“谁信”三句,词人认为投粽入江祭屈原的风俗属无稽之谈。“谁信”是反诘,意即不信。词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往水里投几个粽子无济于事,那些神话传说荒诞不经,倒不如学一学屈原精忠为国、高洁不污的品格,比搞这些表面文章强多了。“蛟馋龙怒”暗指

34、嫉贤谗能的阴暗小人,此处词人实质上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对奸佞小人的愤懑之情。7A 8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动静结合。“竹禽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A.“风雨交织的天气”错误,写春风吹断了积雨,天空放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野桃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这拟人化的诗语形

35、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态描写,景物清新怡人;“野桃笑”“溪柳摇”是动态描写,写活了“野桃”、“溪柳”,动景活泼自在,充满情趣。动静结合,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突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宁静美好。9B 10场景:诗歌第一句描写边境烽火四起的场景,三四句描写将士辞京出征和围困敌军的战斗场景,五六句以景物烘托,描写战场上大雪遮蔽军旗、狂风与战鼓声交杂的场景。效果:(1)使诗歌节奏明快,增强了气势。(2)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表现了书生从军边塞到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唐军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36、(3)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拓宽诗歌的视野。【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诗人通过烽火照西京这一句直接说明军情紧急”错误。诗人并没有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将军情紧急表现出来。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场景: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整首诗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根据“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可知,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

37、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五六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杼,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效果: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

38、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表现了书生从军边塞到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11C 12“忆”代表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诗人半夜难眠,灯火已尽而月隐身影,夜色寂静,更显得孤独,凸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颔联写诗人独立阶前,子规啼叫不休,这凄凉的景象愈发显得人的孤单寂寥,心中更是涌起思念之情;颈联写诗人与心意相投的朋友,相隔如胡越般遥远的距离,难以见面,

39、无奈又令人伤感;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诗人愿朋友与自己都保养好身体,“久长无白发”,以期能再相见。【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颈联写友与己分别处于胡地和越地”说法错误。“胡越”此处是指两人相隔遥远,是一种比喻,并非指两人实际处于胡地和越地。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本诗的题目为“春夜忆萧子真”,是诗人对崔友人萧子真的思念之作。全诗围绕一个“忆”来组织语言,“忆”是全诗的诗眼,也代表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首联“半夜不成寐,灯尽又无月”,诗人到半夜还没有入睡,那么诗人是为何半夜难眠呢?这就为读者制造了悬念。此时灯已经燃尽,而又是没有月亮的夜晚,整个夜色

40、是黑暗和寂静的,此样的环境,给人以孤独寂寥的感觉,作者可以营造这样的凄清之景,正是凸显对远方朋友的思。颔联“独向阶前立,子规啼不歇”,是说作者深夜难眠,独立阶前,而此时子规鸟却啼叫不休。“子规啼”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象征着凄凉、哀伤、离别、愁苦。联系上一联中作者营造的寂静孤独的氛围,而此处以动衬静,通过子规鸟的啼叫,更加营造出一个凄凉的景象。而这一景象则是凸显作者内心的孤寂,让下一联的思念之情显得更加真挚强烈。颈联“况我有金兰,忽尔为胡越”,诗人在此才点出自己忧愁的原因,原来是想念相隔遥远的朋友。“胡越”,处于胡地和越地,表明此时与朋友相距遥远。有着“金兰”之好的友人远离自己,想找他说说话

41、是不可能了。作者此处写出了与友人相隔遥远,难以见面,无奈又令人伤感。尾联“争得明镜中,久长无白发”是作者的一种愿望。作者在此处直抒胸臆,祈祷自己和朋友都能保持青春,即使是时间流逝也不要在彼此的头上生出白发。作者明白与朋友相隔遥远,再相见也在遥远的未来,只有祝愿自己和友人“久长无白发”,两人都保养好身体,这样才能在未来相见。此时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喷涌而出,没有华丽的词藻,却饱含真情。13C 14词人笔下的“青山”和“明月”是人格化了的形象,“青山”品性傲岸,因天气生寒,它留诗人住下,对诗人充满关切之意;“明月”品性高洁,它夜夜映进青溪,陪词人读书,对词人充满温情。【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

42、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错误。离骚是屈原被放逐时所做的抒发忧伤的诗作,词人在这里用离骚一典是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和悲愤之情。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诗歌的意象含有作者感情的物象,应该通过诗句具体分析。“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诗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说从此有谁会再来喜欢你?诗人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本来,山何尝能“招之即来”,语似“无理”,愈见此刻难以自处,无限悲凉。“怜”,宠爱,喜欢。三、四句一转,别出新意:“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时移景异,瞬息到了寒冬腊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它

43、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青山留诗人住下,可见它对诗人充满关切之意从上片“唤我”已见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处的明月也在山头出现,似也视“我”为知己了。“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不说清溪映月,却说月潜入清溪,而它只到听“我”读完离骚方才回转。“去”,表示行动的趋向。“卒章显其志”,却仍然含蓄不尽,耐人寻味。可见,它夜夜映进青溪,陪词人读书,对词人充满温情。所以,“青山”“明月”都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朋友。15A 16借助剪白罗花与春夏之交的姹紫嫣红的对比,字里行间蕴涵着对因循随俗之辈的鄙薄与嘲弄;托物言志,表达了对遗世独立、不附庸风雅的高洁人格的肯定与赞扬;将白罗花比作着素妆的丧夫守寡的

44、卓文君,其貌虽美,却无人赏识,寄托作者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哀叹。【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以静写动”错,应为以动写静。“飘风拂雨碎纷纷,玉树珑璁态出群”,正当剪白罗花怒放之际,远远望去,迎风摇曳的花束,犹若微风拂雨,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亭亭而立的花茎,宛如玉树临风,玲珑剔透,鲜洁明丽,超尘绝俗。诗人不屑于对剪白罗花作刻板的静态描摹,选择了以动写静之法,借助贴切生动的比喻,让猝然闪现于读者面前的剪白罗花,洋溢出童男少女般的青春活力。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剪白罗花开放在春夏之交,正是绿色葱茏,红深紫浓之时,素白的剪白罗花,处在色彩纷呈的

45、葳蕤世界。未免显得过于谈雅,以致于不大引人注目。但诗人却极力盛赞这白罗花,因为其洁白的花朵象征着纯洁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诗句借助剪白罗花与春夏之交的姹紫嫣红的对比,字里行间蕴涵着对因循随俗之辈的鄙薄与嘲弄;诗人别有深意地咏叹,尾联“正赏浓春红紫处,谁怜缟素看文君”是说:值此百花争艳,异彩纷呈的季节,游人多聚观于姹紫嫣红之处,有谁怜爱这粉白晶莹、犹如浑身缟素的卓文君一样的剪白罗花呢!字里行间,潜藏着对因循随俗之辈的鄙薄与嘲弄;对峻洁清高的人格精神的肯定与赞扬。托物言志,表达了对遗世独立、不附庸风雅的高洁人格的肯定与赞扬;“谁怜缟素看文君”,将白罗花比作着素妆的丧夫守寡的卓文君,其貌虽美,却无人赏

46、识,“正赏”与“谁怜”相对,爱憎褒贬异常鲜明,寄托作者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哀叹。17A 18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万物滋长的春日美景。(点画面)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析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陶醉。(表感情)【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唐宋诗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