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 (唐)(唐)魏征魏征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2 1 1、梳理课文内容和结构;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梳理课文内容和结构;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揣摩重要语句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总结魏、揣摩重要语句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总结魏 征征“十思十思”的内容;的内容; 3 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 比句的风格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比句的风格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 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 艺。艺。 4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树
2、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 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 3 唐太宗评魏征: 人 以 铜 为 镜 , 人 以 铜 为 镜 , 可 以 正 衣 冠 ; 以 可 以 正 衣 冠 ; 以 古 为 镜 , 可 以 见 古 为 镜 , 可 以 见 兴 替 ; 以 人 为 镜 兴 替 ; 以 人 为 镜 , 可 以 知 得 失 。 , 可 以 知 得 失 。 魏 征 没 , 朕 亡 魏 征 没 , 朕 亡 一 镜 矣 ! 矣 ! 4 导语导语: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成就了古代明君从谏如流的典范,其 语言的魅力更是敲响了君王
3、戒骄戒奢的警钟,为国泰民安、百姓 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提供了理想化的进言,可以说,值得后人效 仿。今天,我们就领略魏征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5 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方法:提问学生回答。方法: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讲解:讲解: 第二段: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第二段: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因。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因。 第三段:“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第三段:“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 十思”后的好处。十思”后的好处。
4、6 思思 人君当思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思些什么: 分析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诚能“十思”,垂拱 而治而治 整体思路:整体思路: 7 三,走进文本,合作探究:三,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在班级展示,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在班级展示, 其他组同学可以补充或者质疑。其他组同学可以补充或者质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整体把握课文)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课文第二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总结历史教
5、训,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 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劝谏君王积其德义 见可欲见可欲 将有作将有作 戒奢侈戒奢侈 念高危念高危 惧满溢惧满溢 戒骄傲戒骄傲 虑壅蔽虑壅蔽 惧谗邪惧谗邪 戒小人戒小人 乐盘游乐盘游 忧懈怠忧懈怠 戒放纵戒放纵 恩所加恩所加 罚所及罚所及 戒赏罚不公戒赏罚不公 “十思十思”“五戒五戒” 概括“十思”的具体内容(图示)概括“十思”的具体内容(图示): 3、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请以 表格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温馨提示】作者提出的“十思”,也可以概括为“五戒”: “十思十思”内内 容容 “十思十思”含意含意 “十思十思”实实 质质 “见可欲
6、见可欲” “将有作将有作” 戒奢侈戒奢侈 考虑到身居高位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 慎的修养来加强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慎的修养来加强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 骄傲自满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 滔滔江水的大海滔滔江水的大海 “乐盘游乐盘游” “忧懈怠忧懈怠” 戒小人戒小人 “恩所加恩所加” “罚所及罚所及” 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念高危 惧满溢惧满溢 戒骄傲戒骄傲 喜欢打猎游乐,就想
7、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 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 戒纵欲虑壅蔽戒纵欲虑壅蔽 惧谗邪,惧谗邪, 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 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 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 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戒赏罚不公)戒赏罚不公) (二)探究论证方法(二)探究论证方法 1
8、 1、第一段中有哪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第一段中有哪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比喻句:比喻句:“求木之长者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必浚其泉源” “源不深源不深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斯以伐根斯以伐根欲流长也欲流长也” 观点:(观点:(1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 2)居)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安思危,戒奢以俭 2、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 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 懂。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 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
9、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 义”这一根本原则时, 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 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 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 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 新。 3 3、本文多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本文多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 作用:文中正反对比论证。作用:文中正反对比论证。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 深刻
10、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加强了说服力。加强了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 突出来了。突出来了。 如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根不固而 求木之长求木之长”,“知其不可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 被人们接受了。被人们接受了。 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 证,证,“善始者
11、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 ,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 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14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排 比 句 排 比 句 论证方法总结论证方法总结 正反类比正反类比 分析历史分析历史 道理论证道理论证 积德安国积德安国 善始善终善始善终 竭诚待
12、人竭诚待人 戒 奢 以 俭 戒 奢 以 俭 居 安 思 危 居 安 思 危 (三)研究作者智慧及作品的现实意义三)研究作者智慧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1 1、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 言语也要中听,你能说说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的吗?言语也要中听,你能说说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的吗? 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贬低自己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贬低自己 来抬高君王,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来抬高君王,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
13、喻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 打开了话题。文章起笔,先从正面设喻,以打开了话题。文章起笔,先从正面设喻,以“求木之长者,必固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喻,引出正题为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 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加重了强调意味。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这样加重了强调意味。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 “人君
14、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 一样荒诞。通过正反设喻,作者本意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一样荒诞。通过正反设喻,作者本意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 巩固政权,就必须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长求木长 固根本固根本 欲流远欲流远 浚泉源浚泉源 源不深源不深 望流远望流远 根不固根不固 求木长求木长 思国安思国安 积德义积德义 德不厚德不厚 思国安思国安 不念居安思危不念居安思危
15、戒奢以俭戒奢以俭 伐根伐根 求木茂求木茂 塞源塞源 欲流长欲流长 类类 比比 反反 比比 取易取易 守难守难 殷忧殷忧 竭诚竭诚 得志得志 傲物傲物 善始繁善始繁 克终寡克终寡 吴越一体吴越一体 载舟载舟 覆舟覆舟 骨肉行路骨肉行路 深深 慎慎 分 析 历 史 分 析 历 史 道 理 论 证 道 理 论 证 2、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 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 请讨论回答:今天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有没有现实意义? 3、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 问
16、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 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地社会, 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当然也是可行的。 思考题:思考题: 4 4、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 失人心?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 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 5、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作者如何肯定了人
17、民的力量?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 宜深慎。宜深慎。 21 【语言揣摩】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 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 ,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 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 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 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 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18、运用:(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 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 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2 【语言揣摩】 2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竭诚以待下”和和“纵情以傲物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可畏惟人”; 严肃地告诫:严肃
19、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 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 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言穷切至”,使自己,使自己“披览披览 忘倦,每达宵分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盛举”,而且常用,而且常用“载舟覆舟载舟覆舟”的的 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
20、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 令人警觉。令人警觉。 运用:运用:( (翻译翻译)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 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1.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 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
21、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易于诵读。易于诵读。 2.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 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 固本疏源固本疏源 ,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第二段关于 殷忧殷忧竭诚竭诚 与与 得志得志傲物傲物 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 十思十思 的本能欲的本能欲
22、 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 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 的表现力。的表现力。 24 思思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分析问题 载舟
23、覆舟,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所宜深慎 全文小结全文小结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善始实繁 克终概寡 引出警告 反面 思些什么思些什么 提出十思提出十思 正面正面 文武并用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25 总结课文:总结课文: 本文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在先秦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围绕本文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在先秦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围绕 一个中心,通篇设喻,有的开篇第一句就设喻,然后才引出本意。这个一个中心,通篇设喻,有的开篇第一句就设喻,然后才引出本意。这个 传统手法,为后世历代文人所继承和发展,魏征传统手法,为后世历代文人所继承和发展,魏征谏太
24、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 (下下 简称简称谏疏谏疏)就是一个范例。就是一个范例。 设喻明理,贵在一个设喻明理,贵在一个“巧巧”字,刘勰所谓字,刘勰所谓 “喻巧而理至喻巧而理至” 首先是设喻之巧。能够说明本意的才可以作为喻体,但并不是所有能说首先是设喻之巧。能够说明本意的才可以作为喻体,但并不是所有能说 明本意的就可以拿来设喻,以喻明理,不仅理要切,事还要俗。理切事明本意的就可以拿来设喻,以喻明理,不仅理要切,事还要俗。理切事 俗,尚需要用文辞表达出来,其理切,其事俗,其辞约。毕三巧于一体俗,尚需要用文辞表达出来,其理切,其事俗,其辞约。毕三巧于一体 ,是为,是为谏疏设喻之巧。谏疏设喻之巧。 其次是用喻之巧。设喻引出本意,揭示了中心论题,而是巧织精编,反其次是用喻之巧。设喻引出本意,揭示了中心论题,而是巧织精编,反 复引述,进一步使立论处于不败之地。开篇设喻,引出本意,复引述,进一步使立论处于不败之地。开篇设喻,引出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