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doc--点击预览
- 《答谢中书书》课件.ppt--点击预览
- 《答谢中书书》课堂练习题.doc--点击预览
- 教案4135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徵的一篇山 水小品,尽管区区六十八个字,却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 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都尽收眼底。回首本课,觉得以下 几方面实施比较成功。 1、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篇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其 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句式,声律和谐,具 有一种音乐美 。所以我利用课件的形式,课前给学生播 放了一些山水图片,并以一曲古筝曲进行情景渲染,让学 生在图片和音乐中提前进入情境之中,赏读文本,这样既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对美的感悟能力。 2、声情并茂的导入语,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提升了 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为深入文本教学奠基。 3、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设计取舍得当。 4、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思路流畅自然,教学难点点拨到位, 小组合作常态实效、课堂梳理醒目实用。 5、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诵读竞赛法等贯穿始终。 当然这节课我也发现了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那就是没有给 各小组留下自由质疑的空间,课堂缺乏高潮,而是一味地让学 生跟着课件走,这样虽然兼顾了各小组展示的均衡,增加了课 堂的容量,但是却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削弱了小组之间的 竞争。 总之,今后我会加深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多阅览优秀教案, 集思广益,不做一家之言。在课堂上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质疑的空间,给学生提供 更多锻炼听说读写的机会,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 的终身学习奠基!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陶弘景 授课教师:高振东 检查预习 判断对错判断对错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陶弘景,南宋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陶弘景,南宋人。 (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手法。手法。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中“与与”的读音是的读音是 “y”。 ( )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写景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3、掌握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解题和背景透 视 “ “答答” ”是是“ “答复答复 ” ”之意。之意。 “ “中书中书 ” ”是一种是一种 官职官职 ,谢中书即谢,谢中书即谢 徵徵,陶弘景的好,陶弘景的好 朋友朋友 。“ “书书” ”即即书信书信 , ,古人的书信又叫古人的书信又叫 “ 尺牍尺牍 ”或曰或曰 ”信札信札 ”, ,是一种是一种 应用性应用性 文体文体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本文是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本文是 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徵)的 一封书信,信里描写的是江南山水一封书信,信里描写的是江南山水 之美。之美。 听读课文,划分节奏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文句 读出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 / / / 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1、自学指导 (1)自主翻译,借助课下注释和课时练,边读边口译课文 ,标记不懂的地方。 (2)小组合作,组长决定翻译的方式,交流词句,保留疑难。 2、特别留意重点文言词语。 A词类活用 辉: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辉映 颓: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坠落 B古今异义 四时时俱备古义:季节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重要词句重要词句 1 1、两岸石壁,、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五色交辉 2 2、青林翠竹青林翠竹 ,四,四 时时俱备俱备 3 3、晓雾将、晓雾将 歇歇,猿鸟乱鸣猿鸟乱鸣 4 4、夕日欲、夕日欲 颓颓,沉鳞竞跃沉鳞竞跃 5 5、实是、实是 欲界之仙都欲界之仙都 6 6、未、未 复复有能有能 与与其奇者其奇者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 /季节季节 ) (消散(消散 /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声) (坠落(坠落 /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人间天堂)(人间天堂) (再(再 / /参与,这里指欣赏)参与,这里指欣赏)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并说出哪一 个字字最能概括景物的特征? 欣赏语言: (2)我从文中“_”句中,读 出了_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_的特点。” 方法指导:原句方法指导:原句+概括概括+解释解释+描绘描绘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什么?什么?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 感。感。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复有能与其奇者。” ”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语句是什么?语句是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示: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请你从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时间时间、 季节季节、动静的状态动静的状态等方面结合本文分析。 如何描写景物 1 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 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动静的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动静的 状态)状态) 2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 3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 和时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写作思路:写作思路: 古古来来共共 谈谈 山山川川之之 高峰入云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辉 实实是是欲欲界界之之仙仙 都都 未未复复有有能能与与其其奇奇 者者 晓晓雾将歇,雾将歇,猿鸟乱鸣猿鸟乱鸣 ;夕夕日欲颓日欲颓 , 沉鳞竞跃。沉鳞竞跃。 (静景)(静景)(动景(动景 ) 美美 自自康康乐乐以以来来 青林翠竹,四时俱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备 (仰视)(仰视) (俯视)(俯视) (平视)(平视) 总领总领写景写景抒抒 怀怀 背诵比赛背诵比赛 诵读竞赛诵读竞赛 山山 ,古,古 。 高高 ,清,清 。 两两 ,五,五 。 青青 ,四,四 。 晓晓 ,猿,猿 。 夕夕 ,沉,沉 。 实实 。 自自 ,未,未 。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课堂练习题目课堂练习题目 (一)检查预习 判断对错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陶弘景,南宋人。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与”的读音是“y” 。 () (二)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 (三)翻译重要词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品味欣赏语言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并说出哪一个字字最能概括景物的特征? 欣赏语言: (2)我从文中“_”句中,读出了_之 美,作者写出了它_的特点。 ” (五)探究内涵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什么? (六)探究写法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示: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请你从观察的角度(远近 仰俯) 、时间、季节、动静的状态等方面结合本文分析。 (七)诵读竞赛 山 ,古 。 高 ,清 。 两 ,五 。 青 ,四 。 晓 ,猿 。 夕 ,沉 。 实 。 自 ,未 。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写景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3、掌握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教学重点: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写景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三、教具准备: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四、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五、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如此多娇”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莽莽神州,水 的清、树的荣、山的高、草的盛,都是文人墨客争先咏叹的绝美题 材。真可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南 朝梁文学家陶弘景的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进行一次零距离的视 觉旅行,去见证江南山水的神奇和美丽。 (板书课题 作者) (二)检查预习 判断对错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陶弘景,南宋人。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与”的读音是“y” 。 ()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写景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3、掌握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解题,了解作品背景 1、解题:“答”是“答复”之意。 “中书”是一种官职,谢中书即 谢徵,陶弘景的好朋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 书(谢徵)的一封书信,信里描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朗读: 1.播放录音,示范朗读。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y)其奇者。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 文句,读出节奏、韵律,然后全班齐读。 (六)出示学习提纲 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1) 、自主翻译,借助课下注释和课时练 ,边读边口译课文,标 记不懂的地方。 (2) 、小组合作,由组长决定翻译的方式,交流词句,保留疑难。 (3) 、班级展示,教师强调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 、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教师补充特别留意重点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A 词类活用。 辉: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颓: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B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 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检测重要词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复有能与与其奇者 品味语言、探究文章内涵。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并说出哪一个字字最能概括景物的特征? (2)欣赏语言: 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清丽的山水画,呈现了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 呢?请同学们结合原句,概括并加以描绘。现在同学们小组合作, 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_句中,读出了_之 美,作者写出了它_的特点。 ” 方法指导:原句+概括+解释+描绘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1)全文主要介绍了“山川之美” ,包括四季之美和晨昏之 美。 “美”这个字最能概括景物的特征。 (2)欣赏语言 明确: 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 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读出了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我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读出了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 叫声;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 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我从“两岸石壁,猿鸟乱鸣” 读出了“动静相衬之美” ,两岸 的石壁,色彩斑斓,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声。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3)体会感情 景中有美,景中有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刚才的欣赏美的过程 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语句是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后归纳总结: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 教师在学生发表观点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个“美”字,流露 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 ,表露了在山水之 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自从 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 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之,全文表达 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合作探究写法 小组研讨: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教师提示: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请你从观察的角 度(远近仰俯) 、时间、季节、动静的状态等方面结合本文分析。 教师强调: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指导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师稍加点拨。 ) 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动静的状 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七)课堂总结,思路梳理 小组交流、归纳: 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写,总领全文。 中间分写,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底” , 接着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写。 结尾总写,以感叹抒怀总括前文。 (八)课堂诵读竞赛 山 ,古 。 高 ,清 。 两 ,五 。 青 ,四 。 晓 ,猿 。 夕 ,沉 。 实 。 自_, 未_。 (九)总结全文: 知识梳理 学生从知识、结构和体验方面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 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 自然,感悟自然,感受生活。那么我们沐浴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 烂,我们享受的生活将会更加有滋有味! (十)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水相映之美 山川之美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称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