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计0902王骁逸1301090221第1页,共20页。中世纪风格音乐的时间界定范围很广,没有确切的定论,普遍认为约395年1500年之间,也就是介于古代音乐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出现并发展的音乐风格。而“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的后人文主义时期开始使用的。另一种跟从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当时处于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还有一种说法是由十四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摒弃奥古斯丁
2、的宗教术语,改按社会学术语把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中世纪黑暗时期”。古希腊乐器:阿夫罗斯管(Aulos),常用于为酒神赞歌或戏剧伴奏。第2页,共20页。竖琴(Harp),竖琴要算具有中世纪特征的最老的乐器了,九世纪前由爱尔兰与英国传入欧洲大陆 对古典音乐并不痴迷的人来说,纯粹的中世纪音乐是很枯燥的,因为这一时期的音乐多以宗教音乐(gregory chant)为主,只在教堂弥撒时使用,因其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亦称为素歌(plainsong)。它只为宗教服务,音乐特征根据其理性,禁欲,节制的宗教功能决定,使得音乐呈现出朴素风格,歌词为拉丁文,大部分为圣经内容,音乐要服从歌词,因而旋律
3、为无伴奏、无固定节拍,平稳进行(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偶尔四五度)的单声部音乐,即兴式,纯男声。几乎同时发展出中世纪的世俗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则较广泛,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虽然内容大部分仍旧与宗教有关,但已经不在教堂里演出。当时这些边走边弹唱这种世俗中世纪风格音乐的人,今人称其为“游吟诗人”。第3页,共20页。鲁特琴(Lute)也称琉特琴,是一种曲颈拨弦乐器。鲁特琴是欧洲音乐故乡之一的南欧古国意大利的传统乐器,是吉他的前身,长颈鲁特琴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而一般认为鲁特琴于15世纪末开始独立发展(因为之前鲁特琴和它的阿拉伯祖先乌德琴无论从外形还是演奏技巧上都很像)。与其
4、他乐器相比,鲁特琴的地位极不一般,他是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乐器中的ozymandias(王者之王),不仅广泛用于宫廷演奏,也在民间占据一定的地位,Bach、Vivaldi等古典音乐大师都有鲁特琴独奏曲传世。16世纪的鲁特琴由6个弦组11条弦构成,而之后不断发展,弦和弦组的数目不断改变,慢慢向曼多拉、曼陀林、安杰列卡等乐器转变,而曼陀林和维奥尔琴正是当时的世俗音乐即游吟诗人的音乐中运用最广的乐器。鲁特琴极为修长轻巧,一般称梨形,琴身厚度不到 1/16英寸,面板中间是一个雕刻的音孔和装饰圈,背板呈圆弧形,琴头则与琴身有一定角度。古典鲁特琴的琴弦一般是用羊肠制成,是其音色格外轻柔,16世纪由于弹拨方
5、式由拨片改用手指,故于鲁特琴的轻巧“脆弱”注重细微差异的特点相适应。由于背撑(背板由木条固定其上)只有1/32英寸的厚度,故无法承受高拉力,因而演奏者只用手指厚实的部位去“碰触”,并且控制2手的活动范围。第4页,共20页。古希腊乐器:里拉琴(Lyre),常用于颂歌或史诗伴奏。西方最早的弦乐器,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音乐的象征。在乌尔的皇陵中发现了几种年代介于公元前30-25世纪的里拉琴。那个时期美索不达米亚的里拉琴常常饰有公牛头,这暗示它与动物崇拜之间的关系。在古希腊,里拉琴是阿波罗和传说中的色雷斯诗人奥菲士使用的乐器。它的琴弦回荡着天界的和谐。其音质的清纯与笛子或厄洛斯管沙哑的音色形成鲜明对比
6、,这种对比象征着人类本性的两个对立面:阿波罗性格气质(文明而娴静)和狄俄索斯性格气质(纵情而放荡)。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森林之神玛息阿的较量是这两种气质对抗的典范。样式 这种乐器有两种样式:音箱由龟甲制成的简易荷马时期就已出现的为史诗吟诵者所使用的更为坚固的西塔拉琴。后者是缪斯埃拉脱和特耳西科瑞以及传说中的希腊诗人奥菲士和阿里昂使用的乐器。由于其端庄优美的形象,里拉琴也作为乐徽使用,当然是在经过一定艺术修饰之后。而里拉琴的另一种样式则是现代吉他的祖先。七弦琴(lyre),又名里拉琴,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种类似小竖琴的乐器 第5页,共20页。如果看过中世纪乐团的现场,hurdy-gurdy一定是出现
7、频率很高的一样中世纪乐器。在faun-agra的现场中就有出现,左手支持琴体并按弦,右手摇动琴尾的曲柄,它的名字是手摇风琴,也叫做绞弦琴。说来,手摇风琴还是现在极为普遍的键盘乐器的祖先,键盘的出现和使用与手摇风琴大有关联,据称它是历史上第一件弦乐器。它的发声原理和提琴极为相似,只是用轮子来取代提琴演奏时的弓,当用手转动琴尾的曲柄时,位于琴体内的树脂包裹的轮子就会转动,以促使琴弦振动发声。轮子提供给手摇风琴持续发声的动力,而演奏者则用另一只手来按动琴提下面的按键,来敲击不同的弦发出不同音高(就像钢琴一样,按下不同的键盘,琴身内对应敲击不同的钢片发出各音高)。说完h-g的原理,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历史
8、:手摇风琴出现于12世纪的欧洲,之后广为流传,在14世纪前,手摇风琴通常有2个演奏者(那时琴很长),一个扮演现今左手的角色(支持,按弦),另外一个扮演右手的角色(摇动曲柄),单人演奏的手摇风琴出现于13世纪初,之后随着手摇风琴的逐步推广及成为最为理想的伴舞乐器,单人演奏的h-g也逐渐被人接受。手摇风琴(Hurdy-Gurdy),又称绞弦琴。第6页,共20页。提琴(Fiedel),提琴有多种形状与大小,是中世纪最常见的弦乐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维奥尔琴与现代小提琴的原型。十三世纪提琴有五根弦,其中一根通常是低音。我们常在以游吟诗人为主题的画作中见到它,在吟唱诗歌时它是伴奏乐器 四弦琴(Ukulel
9、e),四弦琴,分高音琴,中音,低音.起源于Hawaii岛屿,1879年,有葡萄牙人发明制造,流行于世界。琴品有121719.琴的面版多为红松,背版玫瑰木.产自Hawaii的 Ukulele背版选用好材料,KOA Ukulele可以合奏,重奏,也可独奏,演奏花样繁多,基本定弦为 G.C.E.A,较早期也有定为A.D.F.#B,琴弦为尼龙弦,(Itlay,aquila的弦不错,同时也生产古典吉他弦),右手演奏时可留指甲或不留,演奏姿势将琴体轻松贴靠在前胸。第7页,共20页。雷贝琴(Rebec),中古时期,随着西域乐器不断传入中国等地区,近而不断向世界范围内传播衍化,雷贝琴的祖先“漂”到了苏格兰,拉
10、弦演奏的方式也是从那时流入并不断传播的,有了弓,声音就可以受人控制连续发出,更为细腻人性。雷贝琴可以算是现代小提琴最古老的祖先,而它自己的祖先则是阿拉伯乐器rebob,雷贝琴在10世纪的欧洲首露头角,但主要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中尤其是舞蹈音乐中广泛使用。和鲁特琴一样,雷贝琴的琴体也呈梨形,外形非常小巧,携带方便,在演化过程中,琴弦的数目为三五弦不等,但三弦的雷贝琴是当时出现最多也是最著名的。中世纪时,三弦的高音雷贝琴流传最广,其演奏方式和姿态和现代小提琴基本相同。第8页,共20页。维卫拉琴(Vihuela),古希腊的维卫拉琴(Vihuela)和由古埃及阿拉伯摩尔人传入欧洲的鲁特琴
11、是古典吉他和弗拉门戈吉他的雏型,在欧洲逐渐流行。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有:唐路易斯米兰(西班牙)约翰杜兰德(英国)西尔维乌斯莱奥波德魏斯(德国)文森佐伽利略(意大利)。第9页,共20页。曼陀铃,鲁特琴家族的一员,曼陀铃在19世纪时由意大利传入美洲。这是一种有指板的四弦琴音域较接近于小提琴。曼陀铃属于鲁特琴的一种,全长约40厘米,琴体背部隆起成半圆形,不带横板,弦有四对复弦,使用义单或弹片弹,属于旋律乐器,它的振音弹法最能带给听众特别深刻的印象,调音法和小提琴相同,采取五度音隔。曼陀铃是十八世纪时从鲁特的一种叫做曼德拉拢乐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乐器,经常与吉它等低音乐器合奏,很受大欢迎,其美妙的音色
12、也可以在独奏时单独使用。源于18世纪的意大利南部,最初是由民间手工艺人制造,虽然手工比较粗糙,但音色却十分优美动听。它后来流传极广,而且又有许多变种的类型产生。曼陀铃是鲁特琴(Lute)的一种。二十世纪初期,由OrvilleGibson改良了曼陀铃的琴身设计,由拱形背板改变成为平面背板,而此型在美洲地区较为流行。早期演奏家RobertGardnerofMacandBob为推广这种乐器而努力时,是 Bill Monroe确立了曼陀铃在乡村音乐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这位兰草音乐之父让当时的整个音乐界都为他手中那把曼陀铃的美妙之音而倾倒。步Monroe后尘的有JimandJesse乐队的Je
13、sseMcReynolds和Osborne Brothers乐队的老大剧院之星BobbyOsborne,以及TexasPlayboyTiny Moore和JethroBurns。第10页,共20页。迪尔塞梅洛琴(dulce melos),dulce melos,法文,意为“甜美的歌”。中世纪末一种长方形击弦键琴,只见于文字记载中,无实物流传。1360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送给法国国王的礼物,当时称为产生美妙旋律的长方形棋盘,即可能是dulce melos。它是早期的键盘弦乐器,为意大利式键盘型的德西马琴,弹奏方式与早期钢琴相似,其名称来源与性质到现在还是个谜,它内部有类似大键琴的型态(有琴拨与
14、制音装置),也属于钢琴的前身 古钢琴/小键琴(Clavichord),古钢琴首先出现于15世纪。1504年,德国诗人Der Minne Regeln 曾经用到过“clavicimbalum”这个术语。虽同为钢琴祖先,它却是一种便携乐器,和大键琴也不是同种乐器。外形似大大键琴,却并无拨弦的性质,而用槌子(Hammer)敲弦发声的,在装置方面,它也算是钢琴的祖先,只是较为简陋,音色也不太明亮。形状:扁薄长方形,状如盒,无脚,可置于桌上弹奏。音域:5个八度。第11页,共20页。大键琴(意Clavicembalo=英Harpsichord),大键琴是一种盛行于十六十八世纪间的键盘乐器。它的外观与平台式
15、钢琴类似,但是发声的原理却同,大键盘是利用与琴键相连结的机械结构来牵动拉力杆,每一个拉力杆再连结用羽茎制成的拨子,由拨子拨动琴弦而发声。维奥尔琴(英viol)=古大提琴(意Viola da gamba),16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类似小提琴的弦鸣乐器。琴身侧板较宽、较厚,背板平坦,音孔呈C形,67弦,弓杆略向外弯呈拱形。演奏时竖持擦奏,音色单调、空洞、带鼻音。它的音色对于舞会来讲是过于克制的,但是这个特性却可以在复调音乐中凸显结构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古典乐派作曲家为其写有奏鸣曲,18世纪后被提琴取代,20世纪又为一些新古典主义乐派作曲家所采用。第12页,共20页。索尔特里琴(psaltery),
16、中世纪文学作品中常见到索尔特里琴,它是一种类似于齐特琴(zither,算是吉他的始祖了)的拨弦乐器,那时候可不是温柔地撩拨琴弦,而是击打,可以说它算是羽管键琴和翼琴的老祖宗了。管乐器,中世纪的管乐器主要有横/竖长笛,芦笛,芦苇制作的单簧管等等。四处流荡的乐师也演奏小号,后来这一乐器在嘹望塔士兵中流行开来。另一种芦苇制乐器风笛则是民歌方面的常青树。第13页,共20页。风琴,除了教堂中常见的大型管风琴,中世纪还有两种小型风琴,分别是轻便(portative)风琴与positive风琴。轻便风琴非常小巧,有时演奏者就用绳系着挂在脖子上,它由一排风管构成,演奏时乐师左手控制风箱,右手控制音调。爱尔兰风
17、笛(Uilleann pipes),在结构上,爱尔兰风笛的皮囊的一端是个大粗管,这个大粗管上连着5根细管,皮囊的另一端连着一根细管,这根细管是像笛子一样有出气孔的,并且双手因该是通过控制那根细管的气孔,改变音符的。第14页,共20页。苏格兰风笛(BAGPIPE),这个乐器早在十五世纪就在欧洲各国出现了。由此可知,风笛并非源于苏格兰。从英国边界的诺森伯利亚(英国古王国)一带,越过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特别是东欧国家像罗马尼亚、捷克、甚至斯伐洛克共和国。爱尔兰长笛,分为简易式长笛(simple-system flute)还是勃姆式长笛(Boehm-system flute)。大部分传统的爱尔兰长
18、笛演凑家使用的是木制简易式长笛。不过更多的人喜欢用勃姆式长笛来演凑,它的按键系统是基于现代的镀银长笛。第15页,共20页。Kantele,芬兰乐器。康特勒琴是芬兰传统民谣的代表性乐器,它几乎伴随卡勒瓦拉民谣一起诞生,距今有1000余年历史。对于20世纪之前的芬兰民谣音乐,康特勒琴是不可或缺的演奏乐器,直到20世纪初,东部民谣开始流行起来,康特勒琴才逐渐被提琴所取代。而仅过了40多年,芬兰掀起了一股民谣复兴热潮,康特勒琴也重新在传统音乐圈里流行起来,不但如此,大多数新传统民谣甚至现代音乐也开始广泛采纳康特勒琴,使其真正成为了芬兰传统音乐的象征。康特勒琴是一种拨弦乐器,主体是一块空心的木板,传统康
19、特勒琴是五根弦,用于配合伴奏5 Kantele,芬兰乐器。康特勒琴是芬兰传统民谣的代表性乐器,它几乎伴随卡勒瓦拉民谣一起诞生,距今有1000余年历史。对于20世纪之前的芬兰民谣音乐,康特勒琴是不可或缺的演奏乐器,直到20世纪初,东部民谣开始流行起来,康特勒琴才逐渐被提琴所取代。而仅过了40多年,芬兰掀起了一股民谣复兴热潮,康特勒琴也重新在传统音乐圈里流行起来,不但如此,大多数新传统民谣甚至现代音乐也开始广泛采纳康特勒琴,使其真正成为了芬兰传统音乐的象征。康特勒琴是一种拨弦乐器,主体是一块空心的木板,传统康特勒琴是五根弦,用于配合伴奏5音阶的古老卡勒瓦拉民谣,18世纪后,发展为8-12弦的丰富音
20、色乐器。第16页,共20页。单簧管,单簧管在国内被人们习惯地成为“黑管”,而在香港、台湾等地区则称其为“竖笛”,英语Clarinet译音为“克拉林奈”,意大利语Clarinetto,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国际上统称为“克拉尔奈特”。这种乐器使用一枚簧片使乐器发音,为西洋木管乐器之一,产生在十七世纪末叶,起源于古希腊,于十九世纪末叶传入我国。肖姆(Shawm)是14世纪初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双簧乐器。肖姆是双簧管的前身,有人就将一种次中音肖姆-蓬巴德(Bombarde)称为老式双簧管。肖姆有两大类,一类是由唢呐演变而成的军乐肖姆,另一类是脱胎于风笛旋律管的民间肖姆,如
21、查拉梅拉(Ciaramella)等。肖姆这种乐器起源于印度,特别普及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与印度,尤其在伊斯兰国家里,该乐器与小号长号等乐器共同作为军乐队的乐器使用着。历史上传入中国的肖姆乐器由于声音粗糙,音色差,所以只在野外吹奏。第17页,共20页。The bowed lyre,即拉弦乐器,与后世的提琴不同,bowed lyre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与贴近自然的音色。这种乐器起源于中欧,在英伦三岛普及,如盎格鲁-萨克森人演奏的克罗塔琴(Chrotta)与威尔士人演奏的克鲁斯琴(Crwth)。17世纪时,拉弦乐器传入芬兰并很快融入了卡勒瓦拉民谣之中,后来有音乐家尝试将拉弦乐器与康特勒琴糅合在一起演奏
22、,使其发展为具有芬兰民谣特色的传统乐器。第18页,共20页。Jews harp,口弦。在世界范围广为流行,又是最有喜感的民族乐器之一。口弦音色很有趣,演奏者用牙齿咬住乐器上的主体,用手拨动露出的金属簧片,使其在嘴里振动并发出不同音色。几乎世界各地的传统音乐里都有口弦乐器,包括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然而在芬兰民谣中,口弦的比重则相当大,早在中世纪时代,口弦就被用于伴奏传统民谣,至今不衰。直笛(Recorder)。直笛是非常古老的西洋吹管乐器,在中世纪时已经定型,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出完整的直笛家族系统,巴洛克时期是木笛的全盛时期,二十世纪古乐复兴,直笛又再度活跃于音乐界,也在音乐教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23、。第19页,共20页。猫琴。第一次提到这件乐器是1650的一种出版物。据说从前意大利有位亲王,身居显位,压力比较大,整天忧心忡忡的,为了让他振作起来,一位音乐家就发明了这架猫琴。猫琴的原理就是先挑一些音调高低各异的猫,一个挨一个地放在一些笼子里,演奏家只要敲一下琴键,机械装置就会将一根锐利的长钉打进某只猫的尾巴,于是那些猫越是惨痛,发出的喵喵声就越带劲。亲王听到这种音乐顿时喜笑颜开,愁云一扫而空。猫琴并非独一无二的现象。Caspar Schott曾提到过“驴子合唱队”;培尔(Pierre Bayle)在历史批判辞典提到,路易十一曾命人造一架猪琴。这些动物乐器无一例外都是供贵族娱乐用的。今天,在爱猫者协会愤怒的眼光下,我们想必无缘再听到猫琴的演奏了。幸好后来罗西尼创作了猫的二重唱(第20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