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趣的语言翻译目标目标加深对文言文翻译原则与要求的理解,更加熟练地使用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达”,就是行文要通畅;“雅”,就是语言要规范,翻译的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并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无法直译的,可以领悟原文精神,采用意译,要做到“对”而“不死”。2022-11-10文言文翻译的考点(得分点)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语意通畅。1、积累性考点:、积累性考点:关键词语(重要实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2、词等)2、规律性考点:、规律性考点:语法现象(词类活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字字落实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文从句顺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并、补、调一、留留。就是说对文言文里的有些词语,可以照录,不必翻译。1、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3、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其中“公输盘”、“楚”、“云梯”等词就可以保留。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词可以保留。二、删删。文言文有些词,删去后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可以删略。1、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中“夫”是个句首助词,翻译时删掉。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其中助词“之”,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要删去。2、有的表敬副词可以删去。如:张良曰:“谨诺。”(鸿门宴)译成:张良说:“遵命。”删去了“谨”。3、删去偏义复词中作为陪衬的词,如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文中只有“母”“兄”的意思,“父”“弟”只做陪衬,翻译时可以删去。4、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同义复词)中的一个词。如: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其中“既”“已”都是“已经”的意思,翻译时删去一个。三、换换。就是替换,可以替换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把 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如:吾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换成“悲痛”。2、用本字换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用本字“早”换通假字“蚤”。3、用适当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
5、诗)“十二”是个虚数,“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4、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换成本体。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换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四、并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变文”(“互文同义”)的用法,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翻译时可以合并。如:追亡逐北。(过秦论)其中“追”“逐”都是“追逐”义;“亡”“北”都指“败逃的军队”,翻译时就可以合并译为“追逐败逃的军队”。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直译的方法,无法直译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译,那就要在传达原作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五、补补。是指增补省略的成分等。1、把文言文中为行文简洁而省
6、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句中主语多处省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人)无御之者。2、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如: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译为: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3、补出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修饰名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翻译时要把量词补出来。如:陈涉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两尉”译成“两个军官”。4、增补语句。文言文中,有的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补一定的语句,使意思通畅、完美。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7、请见。(曹刿论战)可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派大军来攻打鲁国。庄公将要出兵抗战,曹刿听到这消息,要求面见庄公。六、调调。指调整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序,使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1、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的语序等。如:沛公安在?(鸿门宴)译作: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2、调整使动、意动、为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译作: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作: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3、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译作: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出征
8、万里的人还未归来。韵文讲究精练,这是互文修辞的特点。文言文翻译实例评点文言文翻译实例评点 例、公曰:“不可。微夫人夫人之力不及此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易乱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去之。(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一: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没有大家的大力相助不行。依仗过人家的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的标准;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的标准;用战乱来代替安定局面,不符合武的标准。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译文二: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没有那个人的大力相助,我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地位。依仗过人家的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的标准;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的标准;用战乱来代替安
9、定局面,不符合武的标准。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郑国国境。: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没有大家的大力相助不行。依仗过人家的力量反而去伤害他,不符合仁的标准;抛弃友好邻邦,不符合智的标准;用战乱来代替安定局面,不符合武的标准。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分析:上面译文一对于文意的表达大致准确,但是没有做到字词 的一一落实。如“夫人”的“夫”为指示代词“那”,漏译;“不及此”译为“不行”,未做到对译;“亦去之”的宾语“之”(指代郑国国境)漏译,等等。译文二能做到字词 的一一落实。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隆中对)译文一:孙权祖孙三代都在江东地区割据。译文二:孙权割据江东地区,已经三代了。分析
10、:原句旨在强调孙权家族割据江东已历年久,根基稳固,陈述的重点是“已历三世”。译文一把“三世”移到前面同“孙权”一起做主语,这样改动原句语序和句法结构的译文,其实已改动了原句的意味。译文二根据原句句型、语序,采用一一对译的做法,比较忠实于原句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例: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译文一:这两个小生物,又怎么知道?译文二:这两个小生物,又知道什么?分析:对比之下,译文一把前置宾语处理成了状语,译文二则调整了宾语的位置,使句意的表达更为准确。例: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一:那晋国是贪得无厌的啊!译文二: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分析:原句为反问句,其所表达的肯定语气比一般陈述句
11、更为强烈。译文一没有按照原来的反问句式对译,而是把原句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肯定的语气较之原句大大削弱。译文二注意把句式仍译成反问句,使句意和语气得到较好的落实。注意注意:文言文翻译切忌只看个别词句,要关照上下文,符合全文的语境;同时,文章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事物的常理也需要考虑。例: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 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三国志 魏书 典韦传)划线句当译为:(太祖)招募间谍取回(典韦的)尸体,亲自前去悼念他,并派(人)(将他)送回襄邑安葬,任命(他的)儿子(典)韦为郎中。又如又如: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12、。是说也,人常疑之.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第一个“言”为“记载”之意。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第二个“言”应理解为“叙述”较为准确。小结:1.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保持语意通畅。为辅,保持语意通畅。2.掌握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掌握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关键词语以及词类活用、今异义词等关键词语以及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是准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前提。确翻译文言文的前提。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