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六国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1、 掌握重点实词、 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2、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3、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4、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 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 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 句式和用法 2、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一、 导 导入: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
2、57 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 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 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 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 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 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 ,年最长者傲气 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 北海牧羊” ,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 ,第四位不慌 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 , 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
3、豆腐; “诸 葛亮隆中种菜” ,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 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 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 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作家作品 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朝代)著名散文家,据 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 (1056)带领儿子苏轼、 苏辙到京城, 以所著文章 22 篇: 几策 2 篇, 权书 10 篇,衡论10 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 为可
4、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 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 ,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同为“唐 2 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 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 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 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 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三、初步感知,梳理字词句 1、小组 pk 自选段落进行朗诵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 赂 l秦 六国互丧 sng 率 shui 赂秦耶 y 小则获邑 y 思 厥ju 先 祖 父 暴p 霜 露
5、 无 厌 y n 草 芥ji 下咽 yn 与 y嬴而不助五国 洎 j牧以谗诛 革灭殆 di 尽 当 tng 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ling 悲夫 f 日削 xu月割 为 wi 秦人积威之所劫 苟 gu 以天下之大 3、找茬质疑环节,鼓励学生找茬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以质疑 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加分) 四、思、议、展、评 教师 ppt 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补充讲解史实: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 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 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 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
6、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 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 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 “连横” 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 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 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一)研读第一段: 1.提问:解释词义(1 分钟) (1)非兵不利 (2)战不善 (3)弊在赂秦 (4)赂秦而力亏 (5)破灭之道也 (6)或曰 ( 7)六国互丧 (8)率赂秦耶 (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教师补充 (2
7、 分钟) 非: 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不对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3 无, 没有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苟子劝学 ) 或: 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有人、有的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联系“莫” : 没有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 ) 没有谁 2.提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1 分钟) 典型的判断句式,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助词“古 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在古
8、代汉语中用“亦”表示现代汉语中“也”的意思 3.提问: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 分钟) 答: “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道:原因,联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余嘉其能行古道” (二)研习第二段 1.提问:解释词义 (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较秦之所得 (4)其实百倍 (5)则秦之所大欲 (6)固不在战矣 (7)思厥先祖父 (8)暴霜露,斩荆棘 (9)以有尺寸之地 (10)子孙视之不甚惜 (11)举以予人 (12)然后得一夕安 寝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4)奉之弥繁,侵 之愈急 (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 教师补充:
9、得: 动词,得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 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 (六国论) 找到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2.提问:翻译(7 分钟) 4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4)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以与人,如弃草芥 3.总结本段观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分析论证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本段采取的论证 方法,体会作者缜密
10、的思维和严密论证。 明确:对比论证:得亡,难易,有限无厌,鲜明准确的证明 赂秦而力亏。 道理论证:奉繁侵急,至于颠覆,使论证充分而有力。 引用论证: “古人云” ,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论证: “犹抱薪救火”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论证 观点。 总结:这里作者运用对比、引用、比喻、道理等论证方法,使观点鲜明准 确, 论证雄辩有力, 而了解这些论证方法, 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写作议论文, 避免用干瘪的语言单纯地论述。运用论证方,使你的语言不再枯燥,使你 的论证不再苍白,让真诚的文字倾注笔端,让睿智的思想呈现于文面。 (三)研习第三段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其实亦百倍
11、。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5)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第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论证方法:例证法(齐附于秦、燕赵用兵后亡) ,对比法(附于秦之非-用 兵之效) (四)研习第四五段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总结: 、段结论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 劫” 。 5 五、明确写作意图 学生个人朗读第五、六段,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学生结合注释可能的回答,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
12、宋朝廷 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告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 “勿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师投影显示北宋与契丹、西夏地理位臵图,补充讲解时代背景: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 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 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但这种做法却削弱了兵力。北宋建国后 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 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 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 年) ,契丹大举 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
13、,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 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 盟” ,规定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并在此基础上向 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 西夏的气焰,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 为相似。 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 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 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 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
14、了这篇醒世文章。 拓展:我们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会总结、反思历史, 大家回顾我们学过的历史,还有没有类似六国和北宋这样用贿赂以求苟安 的史实呢? 明确:学生可以反思历史事实,比较容易想到中国近代史,清政府签订一 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联系现实,全世界人民该如何面对美国的四处干涉 行为和目的,要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被美国的表面气焰吓倒,为了 世界和平而团结协作。 (这一部分,通过多种诵读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 图,在最后归到写作目的时再补充讲解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 反思,还可上升到引发学生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思考苏洵见解的局限性。 对问题的回答,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和补充。 ) 课堂小结 苏洵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北宋散文家,开篇提出中心论 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 ,其结果是削 6 弱自己,强大敌人,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作者借古讽今,用以提醒北宋 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之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