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预习导航 1.看拼音写字词,注意书写工整、正确。 n xi mi y zo ( )时针 机( ) ( )瑰 领( ) 洗( )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是: ( ) A.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B.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C.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3.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4.预习课文,了解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故事主故事主人公人公 产生的“?”有哪产生的“?”有哪 些?些? 从“?”到“! ”的从“?”到“! ”的 过程中主人公
2、做了过程中主人公做了 什么?什么? 发现的“! ”是什发现的“! ”是什 么?么? 三个故事的相同三个故事的相同 点?点? 字词识记积累 识记生字 生字 音序 部首 笔画 课文中字义 组词 易混字组词 诞 D 讠 6 地名。 诞生、圣诞 蜻蜓 tng 延 长 yn 玫 M 王 4 灌木,茎有刺,花多 为紫红色,供观赏, 花瓣可做香料。 玫瑰、玫红 放牧 m 一枚 mei 澡 Z 氵 13 洗(身体) 。 洗澡、澡巾 操 场 co 干燥 zho 械 X 木 7 器械。 机械、器械 告诫 ji 猪八戒 ji 逆 N 辶 6 向着相反的方向。 逆风、叛逆 塑 料 s 朔 风 s 域 Y 土 8 在一
3、定疆界的地方。 疆域、海域 疑惑 hu 或 者 hu 咬文嚼字 字音辨析 多音字: 省:( 反省) ( 省份) 本课读音同。 觉: ( 觉悟) ( 睡觉) 本课读音同。 华: hu( 中华) hu( 华佗) 本课读音同。 易误读字: “锲而不舍”的“锲”应读 qi,不读 q。 字义辨析 近义词:准备预备 奇怪奇异 发现发明 欣赏观赏 反义词:独立依赖 平常特别 普通特殊 真理谬论 新词释义 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例:这种事对于我们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 的了。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例:发生这种问题还是有原因的,追根求源是 没有仔细做好前期调查所造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4、。例:他的目光十分敏锐,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的症 结所在。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例:梁说他最喜欢 的一篇文章,无独有偶,这也是我最喜欢的。 百思不得其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例:这件工艺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呢?王飞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例:我希望同学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 求学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知半解。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例:好好培养你 见微知著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锲而不舍: 锲: 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例:面对困难,我们 只有锲而不舍地找寻战胜它的方法,才能获得成
5、功。 * 真理、定理和定律的区别: 真理:真实的道理。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定理: 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 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 如, 几何定理。 定律: 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 必然关系。 日积月累 关于思考的词语关于思考的词语: : 深思熟虑 冥思苦想 煞费苦心 行思坐想 关于质疑的名言关于质疑的名言: :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狄德罗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篇章阅读感悟 结构图示 洗澡水的漩涡 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真理诞生于 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发明酸碱试纸 关于独立
6、 一百个问号 做梦时眼珠转动 做梦的普遍规律 思考、锲 之后 而不舍的 平常的事情 真理 精神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记叙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本身就是“真理” 。 第二部分(2-6):运用三个生活中的小事例,证明前面提出的观点。这是文 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7-8):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 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句段简析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
7、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 一个真理。 这两句明确指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开门见 山,提出观点。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定理、 定律、 学说的发现者、 创立者, 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问题,是不断的追问。 “!” 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 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 却敏锐地注
8、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段话写谢皮罗教授从普通的洗澡事情中发现洗澡水放掉时的漩涡总是朝 逆时针方向旋转,从中发现问题,并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 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 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 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 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这几句话详细介绍
9、了谢皮罗的研究结果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纷纷实 验,结果证明其结论完全正确。这是写科学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第一个事例。 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 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 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 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这几句话说明波义耳发明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赞扬了他严谨认真的科 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的变色,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 就。
10、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发现” “发明” “创造” “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 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才 能做到。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 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 “只要就” 的句式说明 “科学并不神秘, 真理并不遥远” ,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 ,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 并“不断探索” 。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
11、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 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 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 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第一句说明了真理的获得不能光靠等待,而是要通过反复实验。第二句对发 现真理的条件进行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 ,说明科学真理就存 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 “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 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的人。 写作特点 用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用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观点。 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
12、理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文中, 作者开门见山地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 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谢皮 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波义耳从 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的偶然事件中发明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 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 对三个典型事例进行总结, 重申观点科学领域中那种 “偶然的机遇” 只给 “那 些有准备的人” ,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和“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运用 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仅使文章眉目清晰,而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说 理更深刻、透彻。 课后练习提示 第第
13、1 1 题题 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 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善于“打破 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第第 2 2 题题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 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 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 紫罗兰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一 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推断出凡睡 者眼珠转动时都
14、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 题,并不断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只 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学问之后,就能 发现真理。 ”这句话是说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第第 3 3 题题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 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 国发明家爱迪生。他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自从法拉第发明发电机后,爱迪生就 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订详细的试验计划, 分 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 一是分类
15、试验 1600 多种耐热的材料; 二是改进抽空设备, 使灯泡有高真空度。爱迪生将 1600 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 金丝性能最好。 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 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 几经试验, 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碳化棉线作灯丝, 放到灯泡中, 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的空气, 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 45 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 批碳丝白炽灯问世了。1879 年,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有时连续几天 试验,发明碳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 6000 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 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碳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 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亮 1000 多个小时。 友情链接 作家名片 叶永烈叶永烈,男,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汉族,1940 年 8 月 30 日生, 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 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 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 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